以“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为例 阐释以“问”为“叙”的策展思路
在叙事元素的选择上,展览突破传统的以“物”叙事方式,用更能说明当时社会文化特征的“墓葬”和墓葬中出土的典型文物为叙事元素,多元素叙事,突出强调“地域”特征。
展览开篇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对比,直接点题。用时序性强的“秦蜀大事对比表”展示了秦文化与蜀文化从并行到交流,再到交融汇聚的漫长历程,让观众带着“结果”去探寻、认识、理解并认同由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发扬的中华文明。同时,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体系之中,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地域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问 你是谁——特立独行的古蜀文明
第一单元以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线索,通过对其内涵进行解读,探寻古蜀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宝墩遗址:已经破解的古蜀密码。“三星堆人是从哪儿来的呢?”“成都平原还有比三星堆更早的文明吗?”这些问题在宝墩文化有了线索,回答了展览开篇的问题。宝墩遗址的发掘有力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也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展览用“宝墩文化的来源”地图回答了观众可能会有的疑惑,阐明了宝墩文化是结合了川西高原营盘山遗存、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及峡江地区有关遗存的文化因素,是在碰撞、整合中经重组而创造出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考古学文化。
三星堆遗址:人神何以共舞。“人神何以共舞”是观众最大的疑问。三星堆时期,古蜀先民跨入了青铜时代,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特殊阶层的权力得到强化,城址规模更加宏大,揭开了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展览中地域文明的横向对比贯穿始终,如“三星堆与二里头”以及“三星堆与城固宝山”典型文化因素的对比,展示了三星堆文化通过峡江地区的东线和汉中地区的北线,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进行着交流互动,呼应了展览对蜀文化的定位:闭而不塞。然而,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湮没,令我们对古蜀文明的去向产生疑惑,也吸引着观众继续向前探寻。
金沙遗址:谁的黄金国度。这一部分,通过文化解读、内容延伸和知识链接,既回答了“是谁的黄金国度?”又回应了三星堆的去向问题: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有紧密的传承关系,是古蜀文明在成都平原的又一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第二问 你从哪里来——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蜀文化
古蜀文明在向战国时期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周边地区的多种文化保有密切联系。第二单元以彭州竹瓦街窖藏、新都木椁墓以及众多船棺葬为线索,向日益发展成熟的蜀文化发出第二问:你从哪里来?这一路走来,你都经历了什么?展览娓娓道来,用“竹瓦街窖藏:蜀人参与讨伐商纣了吗”“新都大墓:是蜀王‘开明’吗”“船棺之谜: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三个小问题,抽丝剥茧式告诉观众蜀文化从哪里来。最后一个小问题“巴蜀符号:蜀人有文字吗”是展览对观众的引导,版面上极具地域特色与视觉冲击的巴蜀图符。
第三问 你去了哪里——蜀文化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第三单元以“秦并巴蜀”这一历史事件为纲,向走向衰落的蜀文化发出第三问:你去了哪里?强调蜀文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过程。
展览设置“秦之移民墓:秦人入川做了什么”“战国中晚期的蜀墓:川军为秦的统一做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同一出土地的文物进行的群组展示与说明,阐释墓葬特征和墓葬所在地区的历史特征。
展览最后,是策展人与观众的共同思考。成都平原由秦统一前的大后方,变为“大一统”政治下的地方郡县,在空间上归入秦帝国的版图,在文化上也从独具特色的古蜀文明纳入了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