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分期付款说不(无图流)

这篇文章双十一就打算写了,一拖拖到了现在…还好这期间没有分期买东西,不然 piapia 打脸。
为了节目效果,我特意配了个最贵的 Mac Pro,它依然是“仅约”哦。
引子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很向往分期付款。因为当我想买什么新电子产品的时候,就不用想怎么和家里要钱,而是可以选择分12期来从自己生活费里扣了。但那时学生身份不能申请信用卡,我就一直没办法实现分期。现在工作有了现金流,也办了足够额度的信用卡,我却选择对分期付款说不。
其实在这之前我有过两次分期付款的经历。
第一次,JBL 蓝牙音箱,分了12期,每期80块。那次分期经历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在每月还花呗的时候,总发现多出来80块,才提醒我这还有一个分期没还完呢。直到过了好几个月,我会突然有一种,怎么还没还完啊的感觉。哪怕每一期还款并不多,也还是微微的不爽。终于还完的那个月,真的是一身轻松。
第二次,极米H2,这次我长教训了,只分了3期,每期1500。当时我觉得这个3期,是一个时间既没有很长,每期又没有很贵的选择。却还是在2-3期之间,忍不了债务在身的感觉,提前还款。因为这个债务使我每个月发了工资之后都“凭空”少了一小比钱,非常不爽。
这两次之后,我就决定不再选择分期付款了。当然经历只是个人经历,但原因我还是仔细想了还多的。而打算好好思考一下这个事情并把它写下来,是 AirPods Pro 发布的时候有24分期可选,看到了一种说法:“每个月才83块,真香买买买!”我突然意识到,这消费主义潮流真的是在一步一步裹挟越来越多的人。
原因一:这东西没好像没有那么贵
但它就是那么贵。
例如,我查了一下 iPhone 11 Pro 256gb 的价格是 9999元。嗯…一笔不小的钱,我可能就要衡量,用这一万块买的手机,换掉手上的手机,值不值呢?我现在的手机不好用了吗?有必须换掉的必要吗?这是一万块让我思考的。而如果“换成 24 期,每月仅约 RMB 417”。原来每个月少吃两顿火锅,就可以换一部最厉害最棒拍照最好硬件最牛系统最顺滑的最新款手机了!满脑子都是换新手机的喜悦。因为417/月貌似问题已经不太大了,也不会主动去乘以24去考虑。仿佛不用花什么钱就能拥有。
但其实它还是一万块钱。只是给了一种不太痛的价格方式。
所以通常我在思考要不要买一个大件的时候, 我都习惯用全价去思考,尽量不要去看那个分期付款之后的每期还款价格,那个价格太具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多买了很多其实也没那么大必要的东西。
原因二:低利率陷阱
因为想写文章的时候,好多分期当时有利息的,不像现在,动不动就24期免息。所以这一条已经不太成立了。
不过,除了分期付款,还有很多方式需要交利息,各位真的在动手前,可以自己简单算算年化。现在现金攥在手上已经在贬值了,都在想办法做理财抗通胀。这时候如果还有给别人利息,真的是不很划算的。
不过既然免息,这条不再多说。
原因三:习惯容易累积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订阅。目前我定了 iCloud/Netflix/1password/setapp/腾讯会员….. 算了算一年的订阅费用也快1.5k了。这些我在订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月付价格,也不过就是15/月,20/月,就像分期里面的每期还款。我考虑是否订的时候都是在想,不过就是一杯奶茶?所以这不知不觉加一起已经是很多很多杯奶茶了,但每次订的时候也还是考虑的这一杯而已。而总的一年加一起,也不算小数字了。那么换成是分期付款买大件呢?
像我这么个热衷于苹果三件套的人,每次新品发布,都觉得产品🐂上天好想买买买。
iPhone 11 Pro 256GB,417每月,2.5顿海底捞,不吃了,买!
iPad Pro 11寸 256GB,313每月,2顿海底捞,不吃了,买买!
Macbook Pro 16寸,792每月,n顿海底捞,嗯…咬咬牙,生活费还够!
……
这些东西其实新鲜感也就头几个月,可是剩下的20个月,都要不停的还债。。看着每月1.6k咬咬牙还还债感觉还行,可这却是在预支2年的生活。我想,再喜欢新产品,也不该轻易去预支超过3-6个月的未来。
原因四:欠债的感觉
这一点其实比较主观:我个人很不喜欢欠债的感觉。
比如信用卡账单出来的当天我就会还掉,哪怕我还有20天可以拖延。
比如买极米H2的最后一期我也是提前一个月还的。
欠债的感觉很微妙,会让我感觉自己的辛苦工作,变成是在为别人工作。拿到收入就要想着这钱有一部分是需要还的,就会很不爽。而无债的感觉就是,工作的时间都是给自己的。收入再由自己分配。其实这两者没太大差别,只是先付款后付款而已。所以我说比较主观,因为分期付款要还债确实让我有了欠债的负担感。
那怎么办呢?
就我个人而言,每个月的收入是差不多的,生活预算也基本稳定,而每月定存也基本是压着预算来的。任何一个时候让我能拿出一万块不心痛不犹豫,都不容易哦。不分期,那怎么买最🐂手机哦。
我还是选择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攒钱。
现在电子产品基本上在上市前都会提前几个月放出消息,而像iPhone这种基本上秋天发布的产品,也大概知道什么时候能买到。那么就可以提前几个月开始,在不影响基本预算与定存的情况下,一点点把剩余的存进一个额外的账户,用来到时候一笔支付。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提前版的不定额分期付款。但是差别在于,攒钱是自己可控的。你到时候攒不到,或者不想买了,这笔钱的控制权还是在你。但如果你选择了分期,那么每个月的还款,可就由不得你的计划了。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预算系统。
相比自制,我更相信机制
其实对于自控力极强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有时候就是把自己的退路断一断,才更容易达到目的。
比如相比控制自己的预算,来达到储蓄的目的。我更愿意选择,每次发了工资,先把计划的定存存在另一个账户。然后拿剩下的钱去生活。
比如为了让定存的钱没那么容易被我花掉,我选择存在一个需要转账操作(比较麻烦)的TX理财通,而不是余额宝(可以直接消费)。
……
当我发现并使用了一个个“机制”去控制我的生活的时候,其实有时候遵循这个机制,要比完全靠自制的痛感更低,也同样能达到目的。